各学院(部、所、中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持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展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组织好学校2023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省级、国家级赛事选拔培育优秀项目。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教高函〔2023〕6号)的相关要求,学校举办西南大学2023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有关安排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大赛在学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实施。各二级学院(部)成立大赛工作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
全体在读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及毕业5年内(2018年以后毕业)的校友(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均可参赛。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 35 岁(1988年3月1日之后出生)。
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 原则上不超过15人,允许跨院组织团队。参赛团队所报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可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高教主赛道(大陆参赛项目、国际参赛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产业命题赛道。
四、参赛要求
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根据行业背景选择相关类型。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本大赛往届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
(四)学校2023年校级及以上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无特殊情况须参加;鼓励科研成果和创新创业项目的合作转化项目、投入实际运营创业项目、与企业合作项目、校友创业项目、往届已结题的优秀大创项目、“挑战杯”优秀项目参赛。
五、各赛道要求
高教主赛道分为本科生创意组、本科生初创组、本科生成长组、研究生创意组、研究生初创组、研究生成长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产业赛道选择企业命题进行对策提交。
(一)高教主赛道
1.参赛项目类型
参赛项目团队应认真了解和把握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四新”发展要求,结合项目实际,合理选择参赛项目类别。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根据“四新”建设内涵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类型。
(项目类型详见附件6,教育部第九届大赛通知高教主赛道方案)
2.参赛组别和对象
在高教主赛道中,每支参赛团队只能选择一个组别。具体参赛组别如下:
(1)本科生创意组、研究生创意组
①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2023年5月19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
②本科生创意组: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须均为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研究生创意组: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项目成员须为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本科生。
③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科生创意组或研究生创意组(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④本科生创意组、研究生创意组重点培育具有应用前景的高水平项目(如:围绕高水平论文、科研项目,国家级科技奖励等核心技术打造创新创业项目)参赛。
(2)本科生初创组、研究生初创组
①参赛项目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未满3年(2020年3月1日及以后注册)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法定代表人在 2023年5月19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③本科生初创组:参赛申报人须为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即2018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
研究生初创组:参赛申报人须为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生(即2018年之后的研究生学历毕业生)。
④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3,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51%。
(3)本科生成长组、研究生成长组
①参赛项目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3年以上(2020年3月1日前注册)。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法定代表人在 2023年5月19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③本科生成长组:参赛申报人须为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即2018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
研究生成长组:参赛申报人须为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生(即2018年之后的研究生学历毕业生)。
④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3.国际参赛项目遴选另行通知。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要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参赛对象
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 5 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 2018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 2023年5月19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2.参赛组别
(1)公益组
①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②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①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②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2023年5月19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①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②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2023年5月19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 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三)产业命题赛道
发挥开放创新效用,打通高校智力资源和企业发展需求,协同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技术、管理等现实问题。
(目标任务、命题征集详见附件6,教育部第九届大赛通知产业赛道方案)
1.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支参赛团队只能选择一题参加比赛,允许跨校组建、师生共同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揭榜答题的实际核心成员。
2.项目负责人须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18年之后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教师(2023年8月15日前正式入职)。
3.参赛团队所提交的命题对策须符合所答企业命题要求。参赛团队须对提交的应答材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物权。
4.赛程安排:
——征集命题(对接熟悉企业,邀请企业申报、6月10日前)
——命题发布(国赛组委会发布入选命题、6月下旬)
——参赛报名(对接企业后,同步筹备参赛项目,也可灵活选择其他命题参赛,6月下旬)
——学校选拔(7月前完成)
——参加市赛(与其他赛道同步,7-8月)
5.产业赛道参赛项目遴选、参赛报名、奖项设置等另行通知。
六、赛程安排
(一)参赛报名(2023年6月6日,可根据实际微调)
1.学院申报。各团队准备并完善作品。参赛者(含毕业校友)将项目路演网评PPT(文件名为赛道组别+项目名称+团队负责人姓名+电话)以及填写的《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1)提交至所在学院(部、所、中心),申报参赛。
2.网上申报。所有参赛团队还须在大赛官方系统进行网上申报,报名系统5月29日开放。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或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任一方式进行网上报名(官网报名流程见附件3)。
注:网上申报仅提交项目商业计划书,网上报名截止时间6月25日,各单位网上申报参赛项目及人员需达到分配任务数(详见附件5)。
3.国际参赛项目通过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官网进行报名(网址:www.pilcchina.org),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二)院级提交(2023年6月7日14点前)
各单位收集参赛项目PPT,汇总《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1)。请于6月7日前以压缩包形式(包含一份项目申报汇总表和本单位所有项目PPT,文件名为单位名称+单位负责人姓名+电话)统一发送至大赛邮箱:38688526@qq.com
学校将公布各单位报名团队项目数、参赛学生人次等信息。
(三)校级复赛(2023年6月8-9日)
复赛采取网络评审的方式,根据评分参考细则(附件4)对参赛团队的PPT进行评审,分别予以记分,根据项目所得分依次排序,拟定排名靠前的110个参赛团队晋级校级决赛争夺金、银奖,复赛将直接评出铜奖、优秀奖共190个。
(四)校级决赛(2023年6月中旬)
根据学校相关要求规定,进行现场路演答辩,根据评委打分评选出金银奖。(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五)项目打磨与市赛项目推荐遴选(2023年5月—8月)
校赛举办期间,学校将组织创新创业导师对校赛中表现优异的参赛项目进行一系列项目打磨与辅导活动,最终按照市教委分配名额择优遴选项目代表学校参加重庆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七、奖项设定与奖励政策
(一)奖项设置
1.校赛设置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其中拟定金奖50个、银奖60个、铜奖70个,优秀奖120个。
(根据报名项目数酌情调整)
2.学校颁发奖励证书。
(二)奖励说明
1.校赛根据《西南大学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办法》(附件7)相关要求进行奖励。
2.重庆市发布《重庆市进一步促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十条激励措施(试行)》(附件8)。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备赛工作,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加强领导,统筹资源,尽早谋划,制定方案,建立常态化、制度化推进机制,全力做好师生培训动员、指导教师配置、参赛组织、项目报送等工作。
(二)提高思想认识
深刻认识大赛对提高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及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推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科带头人、专家教授等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把提高研究生和教师、优秀校友参与度作为拓宽项目来源、提升项目层次的重要方面来抓,充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切实把好项目的质量关。
(三)做好宣传动员
各单位要认真做好大赛全程的宣传工作,注重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和新闻平台在学生中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升赛事的影响力与品牌传播力。积极发动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硕士、博士)和毕业5年内校友组队参赛。要深入挖掘校友资源,鼓励符合条件的校友创业项目参加竞赛,发挥大赛的品牌宣传作用,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帮助。
(四)创新体制机制
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校科研成果是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的源泉,大赛是高校科研成果的展示和转化平台。要积极探索建立教师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推动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
(一)本次大赛工作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学院。
赛事咨询:黄 楠 李 腊
联系电话:023-68254629
(二)有关事项通知、问题答疑或交流组队,可加入西南大学第九届“互联网+”大赛官方QQ群,群号:675333245。
创新创业学院
2023年5月25日
- 附件【附件8:重庆市激励措施.doc】已下载次
- 附件【附件3:官网报名流程.pdf】已下载次
- 附件【附件2:项目PPT模板(参考).pptx】已下载次
- 附件【附件6:教育部第九届大赛通知.pdf】已下载次
- 附件【关于举办西南大学2023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pdf】已下载次
- 附件【附件7:学校奖励办法.doc】已下载次
- 附件【附件1:项目申报汇总表.xlsx】已下载次
- 附件【附件4:第八届评审规则(参考).docx】已下载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