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学工动态 > 正文
读书会 | 在重庆凝望钓鱼岛——《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
时间:2023年04月09日   作者:   编辑:xn_hanhong   审核: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23年4月2日,含弘学院2021级吴宓班在西南大学青李空间成功举行主题为“在重庆凝望钓鱼岛——《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读书会。本次读书会诚挚邀请到国家治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马千里老师作为嘉宾,2021级吴宓班班主任杨宇翔老师、2021级吴宓班全体成员和其他同学参与本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由吴雨洁同学主持。

Part1 嘉宾导读

首先,马千里老师借助专业的国际法视角带领大家展开了一系列文本解读。他通过对比1895年《马关条约》中日本对侵略领土的不同表述方式——详细标注澎湖列岛的经纬度范围,对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却没有相关标注,剖析了日本企图窃据钓鱼岛的战略图谋。其次,他向大家介绍了1929年生效的《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其第一次否定了以战争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合法性,阐明了《马关条约》与这一新的强行法相抵触,因此是非法无效的。紧接着,他向我们展示了同时在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美国首都华盛顿和英国首都伦敦同时发表的《开罗宣言》的原文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结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是政府继承而非国家继承的国际法常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以时间为轴,以国际官方文件为依据,马千里老师从学理上向大家说明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接着,马千里老师对《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第130-131页存在国际法谬误进行了科学专业的指正。书中指出在建立日中两国新的关系,即讲和时,对于日本占有琉球的既成事实,清政府没有提任何异议,马老师在阐明国际法中默认原则的基础上,说明清政府必须以明示的方式表明同意放弃,领土主权的变更方为有效,故书中此处论证存在国际法谬误。进一步,马老师以图片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他实地探访琉球,寻觅琉球与中国历史渊源的故事。这启示我们,比宝贵的一手材料更可贵的,是不能尽信书的怀疑精神与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

最后,马千里老师结合地图,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了钓鱼岛对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在祖国完全统一中的重大意义,启发大家去思考自己作为重庆学子,在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中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



Part2 同学分享

1. 唐美聪

回顾中日钓鱼岛争端,我们可以将它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1895-1945年。甲午海战,中国战败,日本利用《马关条约》殖民统治台湾及其附属岛屿50年。

二:1945-1972年。日本投降,二战结束。根据《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其中包括钓鱼岛)应一并归还中国。但日本以借口将钓鱼岛交由美军托管,并签订《旧金山和约》。此后钓鱼岛进入美军非法托管阶段。

三:1972-2012年。美国通过与日本签署的《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协定》将钓鱼岛行政管辖权非法“转移”给日本,两岸强烈反对。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方提出搁置争议,日方默许。

四:2012年至今。自野田“购岛”事件以来,日方强化了在钓鱼岛争议中的立场,否认搁置争议的事实,并对钓鱼岛采取“国有化”等措施。这些措施对两国关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 王筝

一个特定时期内的社会思潮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社会未来的走向。分析日本战后的社会思潮变迁,实际上也是分析日本政府等为何要无视历史事实,想要暗取或者明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钓鱼岛。

纵观战后以来的日本历史,可以说战后日本社会思潮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从1945年到1960年为第一个阶段是和平民主主义思潮的高涨与左右两极思潮对立的阶段;从1960年到1989年为第二个阶段,是保守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的阶段;从1989年到现在为第三个阶段,是民族主义思潮抬头与蔓延的阶段。

3. 吴双扬

经由井上清先生构造的史料证据链可以看出中日领土争端背后日本逐渐背离和平主义发展路线,国家决策逐渐受右翼势力影响的现实。在世界右倾化浪潮的刺激之下和本国民众心理意识状态的土壤之上,日本政界、社会逐渐偏向于一条右倾的国家发展路线,导致右倾言行在日本已经可以横行无阻。要阻止这一现象可能产生的危险影响,最终要依靠日本国民的多元化价值和理性思考,以及国际正义力量的巩固。

分享结束后,同学们就自己存在的一些疑问与老师进行了探讨与交流。至此,本次读书会圆满落幕,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此次读书会不仅是一场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探讨,也是一次生动的治学鼓舞,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爱国教育。求真,求实,为国,为民,是本次读书会在吴宓学子求知旅途上烙下的印记。